编者按:刘额尔德木吐,下注平台丨中国有限公司官网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俊菊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目前主要研究心理构念(如坚毅、情绪和动机等)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以第一作者在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和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SSCI Q1权威期刊上发表5篇学术论文,谷歌学术被引81次。曾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3次)、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2次)等荣誉。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联合培养,并得到国际知名二语习得专家Jean-Marc Dewaele教授指导。
在学术研究的征途中,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每一次努力都是对智慧的深入探索。刘额尔德木吐,一位坚毅无畏的航海者,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寻觅真理的灯塔。因为热爱,所以追光而行,他始终坚信,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点亮语言火炬,传承学术薪火
刘额尔德木吐,一个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名字,蕴含着他对语言的敏感和热爱。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浓厚兴趣的他,高考后毅然选择了英语专业,开始了他的语言探索之旅,蒙语、汉语、英语、法语,四门语言在他的掌握下如同四种乐器,演奏出美妙的旋律。年少时的热爱是他心中的火炬,为他提供拼搏道路上的原动力,点亮持之以恒的梦想,追逐二语习得研究的星空。
他说,传承学术薪火,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他深知,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他自入学以来,便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每天在星辰夜光的陪伴下,过着充实而沉静的三点一线式生活。他认为学术就像是一场修行,不受外界干扰,排除多余的欲望,才能真正沉静下来潜心钻研,不断积累,不断晋级。博士阶段,学术研究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他在专业理论学习之余,广泛涉猎核心期刊论文,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为自己的研究寻找新的生长点,并及时将思考的火花和阅读的收获付诸文字,看文章、写文章、投文章、改文章,这是刘额尔德木吐既循环往复又并行不悖的日常。
他说,在学术追求上,需要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一份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和热爱。他专注于二语习得研究,不断挑战自我,寻找学术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在导师王俊菊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下,他勇敢地开辟自己的学术疆域,在日常思考与学术探索中,逐步确立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心理,即考察外在因素(如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和个体因素(如坚毅、动机、愉悦、投入)等如何影响外语学习,以便对外语教学提供教学启示。他从交叉心理学和语言学角度展开研究,围绕坚毅、动机、投入、情绪和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挖掘。首次提出了两种情绪作为坚毅和成绩的中介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更好地诠释了坚毅和两种情绪的交互作用及其对英语成绩的影响;首次使用双因子模型证实了外语坚毅量表在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效度,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能在国内受试中使用的坚毅量表以及验证信效度的更前沿的方法;首次考察了外语坚毅的性别不变性与外语坚毅对成绩的持久影响;开发了简化版的投入量表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信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在学术研究方法上,他也不断寻求突破,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更新——从基础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到更加先进的双因子、不变性等模型的应用;从传统的变量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扩展到以个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从单纯的定量研究拓展到混合研究。
挑战未知,突破局限,点点星光汇聚星河,每一个研究创新点的背后都印刻着他敢于尝试、勇于探究、乐于实践的学术初心。他的这份学术研究的星火初心,不仅将自我驱动至更高的境地,更将激励周围人一同攀登更高的山峰。
勤勉奋发向学,博采众家之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崎岖的山路可攀,只有那些敢于攀登、勇于挑战的人,才能领略到学术巅峰的壮丽风景。刘额尔德木吐的成就并非偶然,背后是他勤思苦学、博采众长的修炼与支持。作为一名曾经的高中英语老师,刘额尔德木吐在教学实践中对英语习得有了深刻的体悟,他亲身感受到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压力与苦恼,从心理学角度对语言学习有了深入的思考。源于对教学实践的深刻感知与对学术研究、语言教学的深厚热爱,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踏上了追逐学术的艰苦卓绝之路,他立志用实践所得激发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光,再回馈实践,指引外语教育之路。为了夯实专业基础能力,他在考博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熟读了十几本专业理论和方法论等书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梳理知识,他亲手绘制了200多页的思维导读,为后来的论文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20年,刘额尔德木吐就读博士一年级时,他将所思所想铸成学术文章,在导师王俊菊教授的耐心指导下,认真修改十几次稿子,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该论文目前已被引用63次。首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历程虽充满挑战,却标志着他正式迈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此过程不仅锤炼了他的文章撰写能力,更让他深刻体悟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不易。这一重要里程碑的达成,为他后续在学术道路上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额尔德木吐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入博士阶段后,刘额尔德木吐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亦非闭门造车,而是虚心请教,集思广益,与同窗共研,向老师取经。他满怀深情地说:“很感谢导师与同学们的帮助,每次学术交流之后都能带给我醍醐灌顶的收获,迸发知识与智慧的火花,这是我进步道路上珍贵的财富”。同时,他的学术文化视野并未囿于国内,而是跨越国界,迈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他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并受到了国际知名二语习得专家Jean-Marc Dewaele教授的亲自指导。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他领略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魅力,也在中西研究方法的熏陶下,拓展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他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深度,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这段经历不仅帮助他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多元的思维视角,更孕育出了丰富的创新观点,为他未来的学术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刘额尔德木吐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的体现,更是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收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追求,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榜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合作和创新,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成就更加辉煌的未来。
生活充满乐趣,未来充满希望
在追求学术高峰的征途中,刘额尔德木吐博士不仅专注于科研难题的攻克,更重视生活的品质和乐趣。他深知,健康的身体是支撑学术追求的重要基石。因此,在紧张的科研之余,他坚持长跑、背飞、篮球等运动,有效缓解久坐带来的疲劳,减轻焦虑,提升睡眠质量。洪家楼校区的绿茵场上,经常可见他挥洒汗水的身影,如同矫健的猎豹,在阳光下留下一条条奋力疾跑的轨迹。学院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更是他放松心情、交流学术的绝佳平台。他不仅在学术的殿堂里孜孜以求,更在运动的天地中挥洒汗水,以健康的体魄为笔,以不懈的奋斗为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华章。
在刘额尔德木吐看来,科研虽是一项孤独的旅程,但身边的老师和家人是他的坚强后盾。他们的关心与支持,不仅为他排解了压力,更激发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带来了知识上的满足感,更让他体验到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幸福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到未来规划时,刘额尔德木吐满怀憧憬。他计划前往高校从事教研工作,继续深耕学术研究,力求为社会贡献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他坚信,只要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每一天都将充满乐趣,每一步都将充满希望。正如他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